我经常说,做透一套真题,胜过刷十套。
但前提和奥妙,都在这个“透”字上。
究竟怎么样才算把一套真题做透?
一、关于“透”的标准
我觉得有三个底线标准:
一是材料逻辑分析透彻,也就是说,对于材料的逻辑、布局,要分析的清清楚楚;
二是材料关键词句勾画精准,在第一点的基础上,还要精准寻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句,这就要利用各种技巧了;
三是答案精简准确,光勾画出来关键词句还不够,还要学会把这些词句组成完整的句子,既精简又流畅,做到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,多一字是狗尾续貂,少一字又言犹未尽。
对于不同的题型来说,侧重点也有所不同。
对于概括类题目和一些字数比较少的分析题来说,重在后面两点,逻辑分析是辅助我们寻找关键词句,也就是得分点的。
而对于分析题、应用文来说,重点是逻辑分析,决定了分数下限。
只有每套题目,都做到上述三点,才算基本达标,当然继续研究下去,还有更深的东西。
二、应该怎么去做题?
我们分析一段材料,先不要急着去勾画关键词,许多同学喜欢上来就边读边勾画,这样效率很低,就像盲人摸象,容易理解片面。
我们先把材料大致通读一下,做一个简单的梳理,甚至有些题目,逻辑一分析出来,答案就出来了。
而且申论材料往往每段话都是集中表达一个意思的,这在语法中叫单义段,所以我们分析材料的重点,就是找到这段话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。写大作文也一样,要提倡组织单义段,不要把与本段段意无关的内容写进同一段落里去。
在这个基础上,再去运用各种语法技巧做题,这叫纲举而目张,从上往下做题,就会有种通透感。
三、举例说明
光理论比较抽象,我们以2023年国考副省级第一题的一段材料为例(周一晚19:00,公开课详细解析这道题目,这里因为篇幅关系,只能分析部分材料,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预约):
材料:
我们从省会G市驾车出发,行驶40分钟左右到达玉陵湖大桥。只见一座提篮式样的大桥,横跨美丽的玉陵湖,又似一道斑斓的彩虹嵌入绿水青山中,浑然天成。我们走上大桥的人行步道,发现这里拍照的人不少。G市公路管理局的工程师秦创告诉我们,玉陵湖大桥重建以来已经成为著名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在设计之初,考虑到玉陵湖大桥连接Q省多个著名旅游景区,如何使新桥融入这些湖光山色之中,是他们反复考量的内容。最终他们选择了内倾10°的提篮拱桥作为重建方案,这样能够使新建桥梁在景观上优雅灵动,突出桥梁自身的力量美与跨越感,同时也能让桥梁与自然融为一体、相互辉映。“这'提篮彩虹’的印象,我一定要画出来。”我已经为自己的第一眼印象勾勒了画作最初的形象。
问题:“给定资料1”中,青年画家以玉陵湖大桥作画并题名为《巧》。请你谈谈玉陵湖大桥“巧”在哪些地方?(10分)
材料解析:
首先要做逻辑分析,所谓逻辑分析就是分析段落结构,常见的段落结构有总分关系、并列关系、承接关系、递进关系、转折关系等。一般情况下,都是以一种关系为主,或者同时存在其他关系,比如总分+并列。通过逻辑分析,能帮助我们寻找段落主旨。
比如这段话开头先指出大桥外形:提篮式大桥,像彩虹,结尾再次强调'提篮彩虹’,中间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,属于典型的总分总结构。
所以,这段话的关键词就出来了:提篮彩虹,这个词语就是采分点。
然后我们再详细阅读材料,勾画关键词句。注意材料中的这句话“如何使新桥融入这些湖光山色之中,是他们反复考量的内容。最终他们选择了内倾10°的提篮拱桥作为重建方案”。
这是一个设问句,设问句是申论中经常用到的解题技巧,通常表强调,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,来表达作者的观点。
那么要如何把设问句转化为答案?设问句通常在提问部分有个主题,回答部分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,两者共同构成作者想表达的观点。比如:什么是合作?合作就是互相协作。主题词是合作,解释是互相协作。因此,我们看到设问句,既要提炼问句重点主题词,也要提炼答句中的关键词。
这句话的主题词就是:融入湖光山色,解释是提篮拱桥,同时提篮拱桥再次出现,属于高频词。我们转化为答案:采用提篮拱桥设计,让大桥融入湖光山色。
再看后面进一步解释说明:“这样能够使新建桥梁在景观上优雅灵动,突出桥梁自身的力量美与跨越感,同时也能让桥梁与自然融为一体、相互辉映。”如果仅仅采用提篮拱桥作用作案,读者并不知道这样做巧在何处,通过这句话的解释,意思就完整了,有两个巧妙之处:一是景观优雅灵动,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。
到这里为止,这段话基本分析完成了,但是还需要一个小标题,小标题通常遵循材料优先原则,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。材料例有两句话:“在设计之初”、“作为重建方案”,显然这段话都是讲设计方案的。所以可以简单归纳为:方案设计巧。
最后整理答案:方案设计巧。采用提篮拱桥设计,让大桥融入湖光山色。景观上优雅灵动,突出力量美与跨越感;与自然融为一体、相互辉映。
我们总结下,这段话运用了三个知识点:一是段落结构分析,二是设问句的使用,三是关键词句的寻找。当然还有高频词、并列关联词的使用,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佐证,就不细讲了。
我们学习申论,就是要做到每句话、每个词语,都有出处,都有道理,答案和材料形成一种对照,答案就仿佛是材料的大纲,大纲就是按照答案写的,我们学习的过程,就是把这些方法技巧掌握运用娴熟。
近期文章链接:
我发现一个规律:那些收藏文章越多的人,学习越差
一个关键问题:申论重复做真题是否有用?
从小白到高手,就差这几种申论高效复习方法
申论材料太复杂,教你破局的三种方法
申论学习犹如开挂,四大核心奥妙助你腾飞
申论高分其实并不难,只要掌握这两点
体制内一眼看到头的前程和出体制不确定的未来,应该怎么选择?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